FTU系统控制板共模浪涌(SURGE)干扰案例分析
- 2019-01-09 12:33:00
- 杜口木舌
- 金升阳
- 转贴 624
配网自动化是国家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,在国家电网“统一规划、统一标准、统一建设”的工作指导原则下,各类参与国家电网公司管辖下配电自动化建设的公司,在研制和生产配网终端设备(FTU/DTU)时,需要符合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/GDW382-2009 《配网自动化终端及子站规范》对终端设备的应用功能、性能指标、系统配置及各类接口的规范要求。
案例描述:
某厂商在设计和生产FTU系统控制器时,选用具有蓄电池充电功能的AC-DC电源模块,以满足FTU由市电220VAC和后备电源供电的要求。该电源模块本身已符合相关的EMC性能等级要求,但客户在进行控制器整体EMC共模浪涌测试项目时,发现系统控制板存在复位重启等工作异常情况。根据客户反馈其在设计选型时,已结合系统参数选择满足对应EMC等级要求的隔离开关电源产品,理应不存在此类工作异常情况。这容易误以为是电源模块问题。
为此,针对客户的设计情况,结合相关性能规范要求,进行整体电源设计方案分析和整改。
一、原因分析:
经沟通排除参数设定错误、人为误判等情况,在客户依据标准规范要求,针对电源回路进行共模浪涌4级测试时,存在浪涌干扰时控制板出现异常现象,浪涌实验结束时异常现象同步消失。这说明系统板确实受到共模浪涌干扰。
图1 客户FTU系统电源方案
上图1为客户的FTU系统电源方案。如果按照我司常规对EMC的测试操作规范的理解,电源回路打浪涌则应用时在前端AC-DC电源模块端口进行,共模浪涌干扰的路径存在于L/N到PE的闭环路径上。
路径1:AC-DC内部L/N直接到PE;
路径2:通过L/N、AC-DC输出端、Y电容连到PE;
路径3:通过L/N、AC-DC输出端、DC-DC模块、控制板空间耦合到PE。
既然控制板受到影响,那么一定是通过路径3造成的影响。但AC-DC模块的耐压隔离分别为3000VAC和1500VDC,加上控制板与PE只能通过空间耦合,因此该问题明显无法直接判定根本原因。
进一步与客户沟通,发现标准所表明的电源回路其实包括输入、输出两部分,这与单个电源模块进行电源输入端的浪涌测试存在差异。客户就是在AC-DC电源输出端进行浪涌四级测试时,才出现的异常状况。
二、试验验证:
按照客户电压方案进行AC-DC电源输出端浪涌测试,则等同于DC-DC电源输入端浪涌测试。因为VRB-R3系列电源裸机是不具备相应的抗浪涌能力,并且其各类耐压只有1500VDC。虽然其没有PE输入端,但进行4KV的共模浪涌一定会对产品造成损伤,其共模干扰会直接对后端的控制板造成影响;尤其是当控制板与箱体的距离很近时,将形成干扰路径。经过实际模拟试验也证实以上的干扰分析。
三、整改过程:
结合干扰三要素(干扰源、传播路径、被干扰对象),干扰源即为符合标准要求的共模浪涌4级,这因素是无法进行消除和改变;被干扰对象是其控制电路无法直接参与修改;因此只能通过传播路径进行优化整改。
优化措施1:在传播路径上进行干扰信号旁路处理
如图1所示,若直接将Y电容更换为20D470K压敏电阻进行钳位,且后端DC-DC又具备一定隔离能力,客户整体实验结果确认OK。但此类系统标准规范要求AC-DC的输出端对其PE端满足2.5KVAC的隔离耐压。而残压低的热敏电阻无法满足该耐压要求,因此该优化措施不可行。客户需针对遥信端口打静电,在确保耐压测试的漏电流不超标情况下,也需要保留这Y电容。
优化措施2:在传播路径上进行信号抑制处理
如下图2所示,添加FS-A01D即为在重播路径上进行浪涌干扰抑制,同时将DC-DC电源模块更换为隔离耐压3000VDC的URF-R3系列,进一步提升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;在AC-DC输出的直流电压正负直接并联20D470压敏电阻,避免浪涌瞬间直流电压波动影响;同时建议客户排查其控制板是否存在外接的线路与外壳太近,需用用胶带固定避免安装时贴近外壳。
图2 优化整改的FTU系统电源方案
四、总结:
1.分析方法:首先需要精准的定位问题发生的根源——因系统标准与单电源模块的规范要求有差异,针对配网自动化的浪涌测试包括AC-DC电源输出回路。确认问题的起因之后,才能针对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猜测和实验确认。
2.方案优化:旧方案问题在于初步选择器件规格时,同样忽略了标准的差异,使得后端DC-DC模块隔离抑制能力不足,且未进行浪涌防护。新方案整改时,需要全面了解客户整体系统的相关要求,避免将浪涌问题转移为耐压问题,或静电问题。
具体产品参数请查阅技术手册:FS-A01D , URF2405LP-10WR3